这一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揭牌,标志着“一行两会”成为过去式,我国迎来以中国人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为主体的“一行一局一会”金融监管新格局,也由此定下了金融领域“强监管、严监管、长牙带刺”的整体基调。
政策“红利”也在同步释放:优化偿付能力监管标准,有序引导人身险行业降低负债成本,持续深化车险综合改革……数十条文件密集下发,“预定利率下调”“报行合一”“养老”“长期资金”等成行业热词。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从3.5%下调至3.0%,一定是2023年受关注度最高的一件事情。虽然没有下发正式,但执行力度丝毫没敢怠慢,对行业威震作用可见一斑。
3月监管连续组织三场座谈会调研,20多家寿险公司参与,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成为行业共同的预期,也是为规避利差损风险给保险业带来重大打击。
紧接着的4月,监管进行窗口指导,要求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从3.5%下调至3%,分红型产品和万能险产品的保证利率上限分别下调至2.5%和2%,原有产品的下架进入倒计时。彼时,“炒停售”掀热潮,行业保费收入暴涨,保险代理人也赚得盆满钵满。
最终,人身险预定利率在7月31日完成切换,传统寿险产品正式进入预定利率3.0%时代,保费增速也随之直线滑落。多名代理人向记者直言,8月和9月两个月销售业绩都很萧条,甚至可用“惨淡”来形容,“挂零蛋”的不在少数。
不过,受访业内人士仍一致看好预定利率3.0%的传统储蓄险,表示相比其他金融产品,储蓄险具有长期、安全、稳健以及财富传承等优势,在当下存款利率下调、权益市场波动等环境之下,更能满足消费者稳健的理财需求。
2023年8月22日,监管部门发布《关于规范代理渠道保险产品的通知》,在银保渠道率先开始执行“报行合一”,要求“各公司应据实列支向银行支付的佣金费用,佣金等实际费用应与备案材料保持一致”。
通俗来说,“报行合一”是指保险公司给监管部门报送产品审批或备案材料中所使用的产品定价假设,要与保险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当中的行为情况保持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据国家金监总局初步估算,银保渠道的佣金费率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约30%左右,并透露,下一步将抓紧启动个人代理人渠道和经纪代理渠道的“报行合一”工作。有预测称,受此影响,中介渠道佣金将减少50%。
另有市场可靠消息称,“报行合一”的全面落地不会迟于2024年二季度初。那么,“报行合一”全面落地后,对保险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北美精算师、精算视觉主理人Alex认为,市场会经历一段时间的调整,这时候市场会出现各种“试探性”的产品,来看看高销售费用和高客户利益的产品哪个更好卖。Alex断言,最后市场会趋向一致,那就是只有高客户利益的产品能够卖出去,因此各销售渠道将不得不面对费用降低的局面。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养老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23年10月底,“养老金融”首次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被正式提出,也首次被列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五篇大文章”之一,其社会价值和战略意义被推至新的高度。
记者统计发现,2023年,国家金监总局等部门共发布了十余条养老相关政策。
2023年10月25日,国家金监总局印发《关于促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由试点业务转为常态化业务。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转为常态化业务,在所有者权益、偿付能力、责任准备金覆盖率等方面符合监管要求的保险公司,均可申请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这意味着参与该项业务的险企数量将增加。而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目前又是对接个人制度的主流保险产品,便意味着个人保险产品供给也将迎来扩容。
专属养老保险试点自2022年3月启动以来,业务进展总体平稳,社会反映良好。截至2023年9月末,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承保保单合计63.7万件,累计保费81.6亿元。其中,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投保保单件数约7.9万件。
国内首个针对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监管办法也正式出台。2023年12月,国家金监总局印发《养老保险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养老险公司应当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聚焦养老主业,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
北美精算师、亚洲养老金融与产业研究院院长包虹剑直言,从养老业务本身看F88体育APP,我国第一批养老保险公司设立至今,真正的养老保险业务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以税延养老保险为例,近5年的时间累计客户不足10万,保费仅5亿余元。所以专注做好养老主业,开发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养老保险公司真正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一直以来,中长期资金不足是制约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而保险资金是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2023年以来,监管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引导保险资金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8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召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部分大型银行保险机构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会议提出,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金融市场改革深入推进、长期利率中枢下移的新形势下,养老金、保险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快发展权益投资正当其时。
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发《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通过调低部分风险因子等措施,鼓励保险公司将资金更多地用于长期投资,为增量险资入市释放了更大空间。
10月30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明确将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绩效评价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考核调整为“3年周期+当年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继续引导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期稳健经营,鼓励其进行长期投资、稳定投资、价值投资。
根据国家金监总局披露的数据,截至2023年11月,保险行业资产总额29.61万亿元,同比增长8.82%;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27.3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债券、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分别为9.71%、44.65%、12.37%。而2016年以来,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基金比例基本稳定在10%-15%之间,相比监管部门规定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最高可达上季度末总资产的45%)仍有较大差距。
2023年11月29日晚间,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分别出资250亿元共同发起设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以投资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又引起市场的广泛关注,这一举措也被认为是监管引导自上而下鼓励头部险企发挥在权益投资领域的“头雁效应”,向市场释放出积极信号。